热心公益个人事迹

时间:2024-09-24 11:40:43
热心公益个人事迹(通用8篇)

热心公益个人事迹(通用8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宣传典型人物、引导良好风气的作用。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热心公益个人事迹(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心公益个人事迹1

张xx,男,汉族,1945年10月生,中共党员,蓟州区交通局退休干部。

张xx生在蓟州山区,长在山区,退休前曾担任蓟州区下营工委书记、县林业局局长、县交通局正局级调研员等职务,掌握娴熟的果树栽培技术。2005退休后受聘天津林果研究所负责山区果树科技服务,自此他每天忙碌于田间地头,穿行于村落之间,把自己积累几十年的果树栽培技术传授给山区百姓,在区乡镇兴办科技示范点90个,培训农民技术骨干500余名,组建12支农民技术服务队,培训农民1.5万人次,一年365天他有340多天在路上,果农们都亲切称他为“有忙必帮,有求必应的好朋友。”

张xx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蓟县“十佳”公仆、“十佳”文明县民称号;2013年获首届“感动蓟州”十大人物称号;2016年被县文明委授予“蓟县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2017第三届天津公益行成果暨“公益之星”好故事展示会上播放了十大“公益之星”事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热心公益个人事迹2

20日,在上街区召开的优秀青年座谈会上,黄静娴在评选的上街区第六届“十大优秀青年”中脱颖而出,同时她也被上街区残联评为2021年度自强模范“公益之星”。

2022年是她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第十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她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识,她说:“记者永远都在路上,苦乐共尝、艰辛与喜悦同在,每一天都有成长有收获。”

十年间,她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新闻工作者,在编辑、记者岗位上不断历练不断成长,让她不断认识新闻、认识自己,也深感新闻工作的辛苦,却倍感幸福。倘若不是单位来了一批新同事,还意识不到她已经是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了。

2012年6月毕业后,她进入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宣传部传媒中心(原《上街时讯》编辑部),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记者、编辑生涯。而有着先天性视力残疾的她,深感从事《上街时讯》办报工作的压力,每周报纸校对环节都要举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审核,总怕自己校对不出来错误,导致印刷出版后问题更大,又怕自己丢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只能强忍着眼疾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当她的名字第一次在《上街时讯》报纸上出现时,心中确实有说不出的激动。

工作期间,办公桌里必备的就是放大镜和手电筒,作为记者,除了平时单位安排的时政采访外,常年奔波于上街区的大街小巷深入挖掘社会新闻,撰写出对上街区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600余篇。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上街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到夏季和冬季,上街区都要开展夜查企业活动,她生怕夜晚跟随领导视察工作掉链子,随身携带手电筒,生怕自己因为视力看不见影响了工作,早些年单位同事和领导对她的眼疾情况并不知情,但是她清楚单位交办的采访任务不能懈怠,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完成。在2015年8月14日,她开始负责《上街时讯》周报的排版编辑工作,对她而言是挑战,也是一种历练。而放大镜的存在,就是她的眼睛,没有它,她走不到现在。

这些年里,她见到了能吃苦,不怕累的建筑工人,采访过年老的长者,还有为保证人们生命健康付出青春和热血的医务工作者、学校教书育人的园丁们……一个一个的工地现场,一位又一位先进工作者,让她感受着基层的真情大爱、干劲拼搏和无限风景,也让她感受着耕耘的快乐和价值的体现,体味着他们优秀的人格品质和工作作风。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对信念的执着、对困难的不屈精神却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她对新闻报道最本质的意义有了更深入地认识。

每一次走进火热的施工现场,每一次采访基层先进人物,每一次走在风尘仆仆的路上,这些人和事都让我深深地感受着基层的真情大爱,尤其是在2020年2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她首先是记者,冲锋在一线上,忘却了自己还是一名残疾人,忍受着眼疾带来的痛苦,白天做志愿者,值守在卡点为上街区抗击疫情筑牢防线,夜里10点开启新闻采访模式,深夜电话连线社区书记,直到凌晨2点左右结束采访工作,就这样连轴转的28天里,拼命工作、劳累成疾,眼睛差点看不见......

心中有放弃的念头,但是想到基层工作者的事迹感动着自己,他们才是逆行中最美的人,自己的残疾在这场抗击疫情防控工作中又算的了什么?要通过自己的文字,将他们的事迹写得感人至深,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最后坚持完成了抗击疫情防控新闻宣传工作。《舍小家为大家 80后社区书记周扬的战“疫”担当》《医学观察点的温情坚守》《“火线”入党 战“疫”一线显担当》《95后大学生志愿者 战“疫”一线绽芳华》等10余篇新闻作品被人民网、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多家媒体刊发,《社区书记任爱情:冲锋陷阵“铁娘子”》在郑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客户端刊发并突破10.1万点击率,这些新闻作品也受到了上街区领导的好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要踏踏实实干工作,一定会收获比预想更多的成就感。

泰戈尔曾说过:“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抗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过后4月初,她接到组织安排,被抽调到上街区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指挥部和上街区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宣传工作,8个月的历练,让她肩负着身上的使命,出色圆满完成了抽调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采访,撰稿,编辑,宣传......在此期间,用眼过度导致身体疼痛难忍,但她还是坚持了下来,为了自己那份初心,做一个成为社会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同年,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决定合并中共郑州市上街区委宣传部传媒中心(原上街时讯编辑部),原上街电视台,广播电台,成立郑州市上街区融媒体中心。在媒体融合的大变革时代,从事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无一例外也登上这列前进的列车。短短几个月,就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媒体变革带来的挑战和压力,不能躺在原有的舒适区了,不能用原来的思维模式处理现在的新闻稿件了。调令结束后回到单位,10月底开始了近两年的《学习强国》平台供稿编辑工作,此时的她从一名记者转战到了幕后编辑工作,退出了一线阵地。

有着8年记者、编辑纸媒的工作经验,她很快地接手了《学习强国》平台供稿业务,但是没想到这块“难啃的骨头”有些吃力,所有的编辑工作谨慎,苛刻、细致入微,不能有一点瑕疵,对于患有眼疾的她更是忍受痛苦,每天夜里不厌其烦的改稿,直到审核通过为止,等到入睡时已经凌晨一两点了。在这项编辑工作中,每天不停地穿梭在各大媒体APP中,新闻的敏感性在第一时间呈现在供稿后台上,从白天改到深夜,全年无休的生活已成习惯,作为一名身残志坚的党员,成就别人才 ……此处隐藏5672个字……的村子开始,了解到急需封锁村里人员流动,他主动向村里申请驻守防疫健康监测点,为来往车辆人员排查登记、测量体温,派发防疫宣传单、防疫告知书,呼吁大众居家防疫,少出门、不串门。有个别人质疑站点设置的意义,认为多此一举,他会上前耐心解释,结合疫情形势、医护人员的建议和政策加以劝导,“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是保护人民权益的。”几次下来,他开始意识到,仅凭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一颗星星少光亮,万颗星星亮堂堂,他开始思考着如何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汇聚万星绽放光芒。于是他尝试拉上自己的一位朋友,一拍即合,正是这次尝试才有了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聚在一起,投身志愿工作。他们建立了社群,用实际行动参与到防疫助学、恤孤敬老、水岸同治、家乡创文、助力疫苗接种等活动。

“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每当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他总是主动报名参加,也会呼吁那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参加。疫情当前,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他用行动去感染和带动身边的朋友积极投身于防疫工作中,用热情展现着青年力量和时代担当。

希望播种者,点燃孩子心中求知的炬火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点燃火焰。”林振贵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多次投身于志愿辅导和支教活动中,用他的话来说,“我就是微弱的烛火,我愿点燃孩子心中求知的.炬火,用真情播种希望。”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中小学校都停止了线下教学。3月份,林振贵报名参加东莞理工学院知行学院“大小学堂千里共成长”志愿活动,结合自身小学教育的专业优势,利用微信、钉钉等工具为学生一对一辅导功课、思维拓展训练和心理辅导,弥补线上学习时学生缺乏自主性和自律性的不足,提高学生在线上学习中的学习效果,疏导小学生因疫情带来的心理困扰。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第一次开展线上教学,是在摸索中进行的,不断改进方式,攻克时间和空间困难,执意为学生带去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也正是有这份执着,获得了社区和家长的一致认可。这次实践的经验,让他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自此他暗下决定,要攻克当前的劣势,给日后的专业学习锚定方向,在专业技能上有针对性地努力。

5月份,林振贵再一次加入到惠州市平潭镇志愿服务队中,为来自困难家庭的弱势群体青少年开展“一对一”线上课业辅导,为学生制定每周学习计划,为他们在疫情期间的学习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曾经的他也认为小学生的教学是非常简单的,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不过真正接触到才明白,小学教育也并不是轻松事,相较于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维养成。于是在多次改进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以“辅导+思维训练”的方式、“趣味和游戏”的风格开展,既辅导学业也开拓思维,既有学习也有娱乐,学与玩相结合更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学习更有效率。

2021年7月份,林振贵以普宁爱心支教队队员的身份来到了湛江市石秀山小学支教。经过大学两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对于这次支教,他有更强的信心去带好学生,落实“三全育人”目标,结合当地的条件开设“数学游戏”第二课堂,以摆火柴、二十四点、数独等思维训练的趣味游戏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暑期能够拓展课本外的知识,深受学生喜欢。

此次支教之旅,普宁爱心支教队不仅给石秀山小学的学生传递了爱心和热情,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陪伴学生成长,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上均有发展,弥补资源不足的劣势,也相信在多少年之后,有一群孩子仍在将这份爱传递着。

在2021年度多支实践队伍评选中,普宁爱心支教队也获评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优秀团队、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省优秀团队等荣誉,并收到教育部司局表扬信对支教成果的肯定。

公益践行者,将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将爱传递。”他说到,“我从小到大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愿意将这份爱心传递给下一个需要的人,一直传递下去,让身边留一份美好。”秉着这份初心,2020年5月和2021年4月,他进入广州市蜜的未来公益服务中心实习,分别担任创意运营官和项目运营官,开始了公益岗上的实践,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参与到公益志愿中。

在导师的指导下,林振贵协助导师开展了幕天公益亲子阅读营、夸夸长辈7天公益挑战、“无止之境有志少年”暑期在线夏令营、“ONE WORLD”绘画大赛、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一起云研学”、917云支教、希望合唱团等10项公益项目,从前期的筹划准备和青年志愿者招募到中期的社群运营和项目执行,再到后期的复盘分析,在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他跟着导师认真学习经验,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运用各种技能解决各类问题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以出色的表现得到中心导师的一致好评。

学生服务者,我愿我能激励你

“刚进大一的时候,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抱着满怀的心态去面试助理、部门,不过遗憾的是屡次未成功……”在经过8次尝试之后,他终于成功进入了教育团学自律部。“我知道所有的未成功并不是失败,只是本身还有提升的空间。”前面的“未成功”并没有使他感到气馁,反而让他树立起了自信,有了一股提升自我的劲,不懂就学,不会就练,没有条件就努力创造条件,相信自己一定会逼近成功。投身志愿正是他给自己创造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也珍惜那唯一的机会,在部门工作上更加上心。

外表看起来内敛平淡的他,在工作上却完全不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追求完美,不断的尝试新领域,突破自己。一篇推文改进再改进,一份策划案细化再细化,活动总结再总结,对于同学们反馈的问题,他总是思考再尝试去解决、反馈问题,落实服务。正是不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才获得了同学们的一次次认同。在大一时被评选为“优秀干事”,后来他选择留任学生权益部和党建活动部,把工作上得到的这份肯定继续下去,为同学们更好服务。大二的时候再次获得“优秀学生骨干”。不会做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做,从“未成功”到“优秀学生骨干”,林振贵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始终怀着“空杯心态”,在为同学服务中不断挑战、突破自己。

“在这些学生工作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在优秀中成长,会绽放更绚丽的精彩。”在两年的学生工作中,林振贵积累了不少资源,在成为21小教的助班之后,也希望将自己看到的、学到的经验传给师弟师妹们。在同学眼里,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学长,遇到问题也很愿意找到他的帮助,面对未知的前路,师弟师妹担心不够能力、害怕不够完美,他用鼓励消除师弟师妹的焦虑,“大胆去做,我能尽我所能帮你。”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参加了各种各样、各方各面的志愿服务,林振贵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在志愿服务中传递奉献。截止2022年4月,林振贵累计录入系统的志愿时长达698小时,但是他不止于此,他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爱心和热情传递给下一个需要的人,一直传递下去。

《热心公益个人事迹(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