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老师可以通过《高山仰止》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以下是《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欢迎阅览!
教学目标:
1、 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 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并积累源自本课的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循循善诱
4、 理解文中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 背诵重点章句17.4 、9.11章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跟随着《论语》,我们从政治、修身、学习等方面亲近了伟大的孔子,他穿越了二千多年的沧桑,依然如一座不可攀登的高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令我们世代仰慕并敬爱,正如《诗经·小雅》中有诗写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来感受孔圣人的真性情,感受孔子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整体感知文本
(一)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十三则语录,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提示:
訚訚(yín)如行行(hàng)如 乘桴(fú) 恸(tòng) 牖(yǒu) 莞(wǎn)尔 暴虎冯(píng)河
夫(fú)人 喟(kuì)然
句读提示:(着重注意句中“也”字表停顿)
必也‖临事而惧 由也‖升堂也 由也‖好勇过我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赐之墙也‖及肩
(二)内容梳理
1、孔子眼中的学生
(1)孔子和其家乡学生 5.22
(2)孔子和子路 11.13 7.11 11.15 5.7 6.28
(3)孔子和颜渊 11.9 11.10
(4)孔子和伯牛 6.10
(5)孔子和子游 17.4
2、学生眼中的孔子
(1)颜渊对孔子 9.11
(2)子贡对孔子 19.23 19.24
三、深入研习文本
第一部分:9.11、19.23、 19.24三则
(一)在孔子与学生的交往中,孔子的弟子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讨论学习9.11、19.23、 19.24三则
1、颜渊眼中的孔子:(学习9.11则)
(1)自主疏通文意:朗读9.11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桌学习小组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理解并积累成语
整理积累如下:
成语:
高山仰止(高山景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比喻崇高的德行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孔子的学说,越仰望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循循善诱 :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卓尔不群:形容才智或道德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欲罢不能:想停止也不能停止
喟然长叹:因感慨而叹息
博闻约礼:用文献丰富自己的知识,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
词语:
弥:更加,越发
瞻:往上看或往前看
忽焉:快速地,突然地焉,词尾,相当于“……地”、“……的样子”
循循然:有步骤地样子
诱:诱导
博我以文: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状语后置,即“以文博我”博,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博
卓尔:高远特立的样子,亦作“卓然”
从:跟从
末由:无由,没有办法,没有路走末:没有由:路途
(2)深入讨论:
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为什么?(要求能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重点抓住对“喟”字的体会)
②颜渊的话从哪些方面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极度仰慕?
③颜渊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人?
④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方法的现代意义
【明确】:应读出无限崇敬仰慕之感,抓住关键词句“喟然叹曰”、“竭吾才…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读出带点字表达的此种意味尤其是“喟”,是叹息声,叹有二义,一是赞叹孔子,一是颜渊感叹自己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这是孔门第一高足,二十多年追随孔子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
颜渊的话,分三层,“仰之弥高”四句,感叹孔子的道极其高深,对老师的学说崇敬而神往“夫子循循然”至“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对老师“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佩服得五体投地“欲罢不能”至“末由也已”,颜子为自己修道的情形而感叹,感到自己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老师的学问颜渊眼中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又善于引导教育,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追随的老师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而且也是孔子的真正知音
这里的“循循然善诱人”就是我们今天说“循循善诱”这一成语的来历就通常的意义来说,循循善诱就是指有步骤、有次序地启发诱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和教学内容思考问题,使学生能够有层次、有条理地掌握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知识水平这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推而广之,循循善诱也是一种领导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循循善诱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相反的一种方式这不是命令的方式,禁止的方式,而是引导的方式,疏导的方式循循善诱还是一种人与人相处沟通的艺术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和风细雨,容易深入人心,从而收到较为长久的效果
(3)学生齐声朗读,重音突出关键词语,读出崇敬叹服之意味(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孔子道德学问的伟大)运用分层记忆法,当堂尝试背诵
(4)文化链接:
* 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颜子从孔子学道,发现道是如此高深,而又无处不在何晏注:“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如此无形无尽的道不是孔子独具,而是人心本有,也就是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不可须臾离所以颜子所学,是从孔子学其本有之道《论语讲要》
* 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及,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体可见之外,别有一种不可测想推论之道,使人无从窥寻学者熟读《论语》,可见孔子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 ……此处隐藏2748个字……子路鼓瑟却有“杀伐之声”(据《孔子家语》),因而孔子说他不行,认为有悖于乐道,所以用责备的口气批评了子路孔子又考虑到自己的话恐怕会影响子路的威信,就向学生们进行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一个人的学问、技艺能够得到孔子的“升堂”的评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从发展的眼光看,如能继续努力,既会“升堂”,就有“入室”的希望,达到精湛的高度从而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切,有成绩他就表扬,有过错他就反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5.7则,孔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极力推行他的礼制、德政主张但他也担心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打算适当的时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认为子路有勇力,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时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一个“喜”字,子路性格毕现,由于孔子了解子路的秉性,便因材施教,在表扬中匡正缺失,抑其勇,启其智,引导子路前进
孔子与子路的相处,让我们体味到,孔子的知人善爱,孔子教人育人的高明
④.6.28则:讨论:从子路的“不说”和孔子的“矢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在今天,这样的师生关系还有可能么,你怎么看?
【明确】: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周游列国,极其希望得到重用为了创造机会,他不惜拜见这位声名狼藉的'美人,他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这一章是孔子与子路师生间最有情趣、最出人意料的一段了学生不高兴,老师指天发誓表清白,“天厌之”的反复,活现出孔子的急欲辩白的情状,可爱之至即使是提倡师生平等的今天也是鲜见的其实,真正的平等是基于内心的纯净,彼此心中的坦荡,共同维护信仰的纯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因为尊严自然存在
⑤.小结:孔子和子路的相处,让人觉得他们既是师生,更是朋友,感情极其深厚无论是批评,还是责备抑或规劝,都是孔子用心良苦的肺腑之言,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第三部分:11.9、11.10、6.10、17.4、5.22则
(一)孔子不独对子路用情极其深切,看孔子与其他学生的交往,你们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自主疏通文意:自读11.9、11.10、6.10、17.4、5.22则运用文本注释,自主口头翻译前后同学相互质疑、讨论、整理难懂字词句
整理积累如下:
词语:
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吾党之小子:党,古代以500家一为党,这里指家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狂简:狂放不羁,志向高远
裁:裁剪,节制
斐然成章:喻指文化知识已灿然可观
所以:表示凭借用来……的方法,相当于“如何”
恸:极度哀痛
噫:痛伤之声
丧:使……死,使……亡
问:探视
牖:窗户
武城:春秋时鲁国的小县城,子游在那里当县令
割鸡焉用牛刀: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这是孔子的玩笑话后喻不必小题大做或大材小用, 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为夫人、为谁)
2、齐读11.9、11.10、6.10则,体会叠句的作用,感受孔子此刻强烈的哀痛之情
3、从“噫、恸、执”等语言动作的细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在门人中,颜渊最像孔子,孔子对他极其赏识且在他身上寄托了无尽的厚望此刻的悲痛,可谓抢天呼地,撕心裂肺一个叹词,一个叠句,其悲痛欲绝之情足以催人泪下11.10里的“恸”,意为过分哀痛由叹而至哭,哭而至于恸,把礼看得重于生命的孔子竟然有些过礼,足以见出孔子爱生如子孔子和颜渊拥有的不仅是一份师生情谊,更是一份志同道合的知音情怀
伯牛在学生中以德行闻名,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身染恶疾,病危之际,孔子不避不嫌,反隔窗而执“执”,意为紧紧抓住,这一亲密之举,确让人温暖,让人感动一句“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反复感叹,一个连接主谓的“而”字的强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一方面是对生命的无奈,另一方面更是对伯牛的痛惜
《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这些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有一唱三叹之效多用叠句也是《论语》口语化特点之一
4、齐读5.22、17.4则,感受孔子与学生感人的师生关系
①.讨论: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思归?“归与!”的叠句透露出怎样的情味?
【明确】: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用叠句形式一来表达了由衷的喜悦,一来表达了归心的迫切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用礼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补充其他名家的解读(幻灯片):
* 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朱熹《论语集注》
*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顾鸿安 《论语解读》
②.评析:读过17.4则,你们对孔子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试做评析
【明确】:礼记学记篇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春秋时,庠塾之教渐废,所以雅颂之音不作子游作了武城邑宰,实施庠塾之教,学习的人很多孔子到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一时高兴,便说了“割鸡焉用牛刀”这句戏言,足见圣人言语也有轻松的一面子游的对答,说明“当仁,不让于师”孔子知道子游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便用开玩笑自解,主动认错纠错,正面对子游的行动表示肯定一个“莞尔而笑”,一个一本正经地“对曰”一个玩笑,一个认真孔子和他的学生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相处,又见其平等关系,更见一个具真性情的伟大的平凡者
总结:
从《高山仰止》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高深、睿智、和蔼和温逊,体味到孔子爱人的深切、待人的坦诚、育人的高明这是一个真实的、人格温馨而美丽的、平凡的伟大者正如于丹教授所解读的那样,“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圣贤永远都不是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费劲地探究他到底说什么圣贤的价值就在于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活体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
文档为doc格式